在河南公辦中專的開學準備的過程中,如何把工作做好做實做細,“把病毒擋在校外”?如何讓學生快速融入校園生活?課堂教學與“停課不停學”期間的居家學習如何有效銜接?學校的“開學第一課”如何開展?……近日,教育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我省相關專家、校長和教師。
精準防控,強化學校衛生和健康教育師生做好自我防護
教育時報記者:中小學校開學前后怎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開學后的學校疫情防控,以及師生自我防護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河南省學校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工作技術專家組副組長、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重建:開學前,學校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一是學校要建立教職員工與學生假期行蹤和健康監測機制,對本校師生員工進行全覆蓋排查,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精準掌握師生員工開學前兩周旅行、居住軌跡、每日健康監測狀況。
二是科學開展校園環境清潔整治行動,每日清運垃圾,每日清潔、消毒垃圾桶,重點關注食堂、廁所、樓道等區域的衛生死角。
三是防控物資準備充足,做好測溫儀、消毒劑、洗手液、口罩等防控物資的儲備;按規范配齊配足食堂、公共衛生間等區域的水龍頭數量,保證師生正常使用,滿足需求;設置專門的垃圾收集容器,規范處置廢棄口罩及廢棄消毒物品等。
開學后,學校要全面掌握師生員工健康情況,對健康狀況出現異常的師生員工及時追訪和上報;學習、工作、生活等封閉場所通風換氣,每日通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同時還要加強個人防護,校門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及食堂工作人員等應當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近日,濟源市克井鎮第一初中的校園里,一場特殊的演練有序進行:為守護好校園這一疫情防控重要陣地,保障將來的復學安全,濟源教體局領導提前部署,靠前指揮,深入校園一線,以“學生”的角色全面體驗校園疫情防控措施 教育時報通訊員 崔亮亮 攝
對于師生的自我防護,我建議:開學后師生最好步行、騎行或乘坐私家車上下班和上下學;上課時,教師盡量站在講臺上,不走進學生中,避免或減少互動式、討論式教學;學生也要認真聽講,避免交頭接耳。
調整身體、心理狀態快速融入到校園生活
教育時報記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學生就要準備回歸校園,生活狀態、學習形式要再次發生改變,如何讓學生快速融入校園生活?
河南大學教科院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督導師王瑤:首先,作息上,學生要按在校的學習生活節奏安排居家學習的日程,提前適應學校生活節奏。參照在學校學習的日程安排在家里的學習,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時間,還能夠為下一步的復學做好準備。
其次,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在疫情逐漸減輕的情況下,家長和孩子要戴上口罩,做好安全防護,在允許的范圍內適當做一些戶外運動。一方面,運動能夠增強體質;另一方面,運動也有利于釋放壓力、紓解情緒。
再次,需要提醒中小學生及家長的是,開學后的一段時間內依然要做好身體防護,保持在疫情期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
鄭州市教科所所長張五敏:疫情防控使學生活動的時空受到巨大的限制,外界信息輸入明顯減少,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所以,建議老師們適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調節工作。學生從“憋瘋”的狀態一下跳躍到久違環境中,容易沖動或失控,極端行為也易發生,學校要有這方面的應對舉措或預案,做到嚴謹有度、松緊有序地把控。
鄭州中專學校什么時間開學,教育行政部門會提前一周通知,這一周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生活狀態的轉換,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訓練學生在作息時間、學習節奏、活動安排等方面提前進入“學校節奏”;也可以指導家長模擬“學校場景”,讓孩子與學校生活提前“同頻共振”。
針對學生特點、學科規律做到復學與居家學習無縫銜接
教育時報記者:開學后,學校如何做好課堂教學與“停課不停學”期間的居家學習有效銜接?
第二屆河南最具影響力教師、中原教學名師、濮陽市開德小學副校長何風彩:針對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既要做好“理性地檢測評價”,同時還要“科學藝術地過渡”。
首先是理性地檢測評價。這段時間孩子居家學習效果到底如何?目前站在一個什么樣的學習起點上?正式開學后的檢測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檢測不應該僅僅限于考試,可以讓學生針對居家學習內容做有創意的思維導圖,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成果匯報。
其次是科學藝術地過渡。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不扎實、不牢固的情況,如果教師僅僅是從頭開始“熱剩飯”,學生勢必沒有興趣,也就達不到很好的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遵循學科規律,進行課程融合。如,語文學科的學習,完全能夠直接開始新課的學習,同時以新帶舊,邊學新課邊鞏固舊知。教師不必糾結于檢測結果的每一個細節,從頭開始一點點地毯式排查知識點遺漏,反而限制學生學科素養發展。
鄭州市第三十一中學舉行開學后疫情防控演練,圖為模擬學生在食堂就餐 圖片由鄭州市第三十一中學提供
張五敏:學校、教師要做好疫情課程資源開發。疫情防控是全社會參與、全方位的總動員,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說涵蓋現在中小學所有的學科。這些資源最重要的特點是學生首先有了切身的體驗,也有初步的認知,若能很好地為教育教學所用,其教育意義更富具深刻性。同時,從疫情課程資源開始在校學習,學生心理上會有“自然過渡”,邁“門檻”也會信步從容。
上好開學第一課,在學生心里種下敬重生命、敬畏自然、擔當責任的種子
教育時報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了近兩個月,學生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沖擊,開學后,“開學第一課”應怎么安排?
河南省實驗小學校長王獻甫: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疫情是一場災難,抗疫阻擊戰則是真實鮮活的教材。我們學校將通過一天的時間,以嶄新的姿態上好開學第一課。
鮮艷的五星紅旗是一面旗幟,更是一種精神。開學第一課,我們將利用升旗儀式對學生做好愛國主義教育,講好戰疫英雄故事,通過各種儀式和活動讓學習真實發生。
致敬英雄。學校將通過宣傳海報、師生講解等形式,致敬英雄,傳承精神。
要讓學生學有榜樣。在這個特別的假期里,各個學校都策劃實施了很多活動,開學后做好各種評選,如“防疫小先鋒”“宣傳小達人”“運動小健將”“健康小衛士”“勤學小榜樣”“自律小主人”等,讓每一個學生成為社會大課堂的小主人。
實操演練,防護細節求“實”。根據河南省教育廳等上級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學前后,學校要做好開學教育和實操演練,讓全體師生熟悉具體要求和操作流程,把防控工作做細、做實、做穩。
開好主題班會,宣傳教育求“活”。學校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如組織學生觀看防疫專題視頻,分年級舉辦防疫宣講、辯論賽,開展“敬重生命、敬畏自然”等主題班會,舉辦漫畫創作、科普繪本制作、巧手繪畫展覽等。
總之,河南省中專學校的開學第一課要上活上好,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種下敬重生命、敬畏自然、擔當責任的種子。